一、大赛简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等12个中央部委以及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载体与重要平台。该赛事已发展成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大、层次最高的“双创”顶级盛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科竞赛目录中位居榜首。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将大赛获奖数列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必选指标。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的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二、大赛赛道
参照2025年大赛赛道设置,我校学生可参与的赛道主要包括高教主赛道(含国际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及产业命题赛道。各参赛赛道和参赛项目类别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教高函〔2025〕7号)(附件1)
三、培育对象
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即2021年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四、征集范围
各学院组织申报同学和指导教师,需仔细研读《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参照大赛相关文件精心选题,广泛征集具备以下特点的创新创业项目:
1.国创计划项目:已入选2025年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除不符合国创赛要求的项目外)必须申报遴选,同时鼓励往年立项的训练计划项目积极申报。
2.学科专业结合项目:与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紧密相连,突出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性和前沿技术,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如获得专利、发明、科技成果奖励等),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落地转化潜力的项目。
3.侨校特色项目:紧密围绕“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带建设,突出侨校特色与创新,致力于“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和价值的项目。
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要突出对精准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的贡献度,以及对农村组织建设、农民增收、地方产业机构优化的促进效果,或者对当地就业、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推动作用。项目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形成的模式应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5.合法合规项目: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
6.往届参赛项目:参加往届大赛但未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及以上的项目,若有新的技术突破或市场进展,具备较强培育潜力,可再次申报。
7.创业运作项目:师生共创、校友自创或学生自创的具有较好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包含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校友。
五、作品提交要求
(一)提交材料
1.项目申报表
2.商业计划书
3.PPT
(二)提交方式
请于2025年12月10日中午12:00前:
1.填写指定在线文档重点培育项目汇总表//doc.weixin.qq.com/sheet/e3_AXEAUgZEAAoCNDMfp4QqwTyyckjev?scode=AGoAUAcJABAkKwliFQAXEAUgZEAAo;
2.将所有材料电子稿(命名格式:“国创赛-项目名称-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打包为压缩包,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六、扶持政策
1.省赛推荐:针对2026年大赛储备的重点项目,将择优推荐参加省赛。
2.专家辅导培训:分阶段邀请专家开展项目辅导和培训打磨,提升项目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3.经费支持:根据项目准备情况和专家意见,重点培育项目由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和学院共同跟踪扶持,并适时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本通知仅为项目培育工作通知,学校2026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式通知及方案将另行发布。未尽事宜可参照我校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有关赛事要求开展前期准备。
三、后续安排
学院将根据申报情况开展工作,请各项目负责人及时留意企业微信通知。
如有疑问,请联系:苗李阡墨、戴天昂(企业微信)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pdf
附件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docx




